新丰楼:像爱上一个人一样爱上一件事

“新丰楼”商标品牌传承人、北京八月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利

作者:赵涵婧

爱上一个人与爱上一件事,

结缘一个行业与振兴一个领域,

如同种下一棵树的种子与培育出一片森林,

在时间的考验、困难的磨炼和责任的担当中,一位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把初心与恒心、真心与匠心有机结合,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了一条新时代的餐饮报国之路。

他,就是“新丰楼”商标品牌传承人、北京八月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利

结缘:被家人改了专业,他依然踏上餐饮赛道

1967年,张伟利出生在北京一个铁路工人家庭, 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和同龄人一样经历着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少年和青年。

张伟利的父亲是铁路华北建厂局八级水暖工,后调到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就是他父亲那辈人建的。因为妈妈没工作,为养家糊口,就做临时工挣点儿钱补贴家用。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小学就开始学工的张伟利,更加心灵手巧。

“在刷子厂做刷子,活儿不重,也没啥危险,还特好玩。一群孩子,学着师傅样儿,坐在长条桌子前。每人面前一捆猪鬃,手上一根带钩大针。先捏起一小撮儿猪鬃,把黑色的放在外面,杂色的裹在中间。然后用钩针从刷版的小孔钩过去,极像纳鞋底……”童年勤工俭学的生活,张伟利印象深刻。

在马马虎虎上文化课,认认真真做木刷子时光中,张伟利小学毕业了。由于基础不牢,可以想象,他中学成绩一般。对那段被人为蹉跎了的时光,他至今耿耿于怀,痛惜不已。

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影响张伟利对职业选择的是先后参加哥哥和姐姐们的婚礼。那时日子过的紧,婚礼都是在院里或胡同口搭个大棚,垒起锅灶,请来厨师切配烹炒。婚礼成功与否,与厨师手艺紧紧相连。厨师肩负着婚事方全家老小的嘱托。从此,做一名厨师的梦想悄悄在他心中萌芽。

中学毕业,张伟利可以考高中,还可以报考中专或技术学校。财会、驾驶、维修、地铁技校等,他都有机会选报。当然,还有烹饪。拿到志愿报考表后,他毫不犹豫地填报了烹饪。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能独立选择自己命运了,甚至想象着戴着白色厨师帽,系着干净围裙,手持炒瓢,在灶火上将菜炒得上下翻飞……

带着自信和自豪回到家中,张伟利面对的却是全家人的反对。没过多久,他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上面清清楚楚写的是蒲黄榆一中商业会计专科学校。原来,父母悄悄改了他的专业。

坐在课堂上,张伟利如芒刺在背,浑身难受。听着枯燥的会计理论,烦躁不已。每天他都是硬着头皮进教室,强忍不安熬课时。只要听到下课铃,便如释重负长舒气。在他脑海里,时时想的是菜刀、案板、灶火、炒瓢。当他义正辞严地向全家宣告自己决意退学后,家人虽然反对,却也只能默认了他的决定。

俗话说,有姐姐的人最幸福。每一位姐姐都有着天然的母亲情怀。听了张伟利诉说,姐姐理解了弟弟对厨师的挚爱,因为姐姐自己就是一位厨师,而且还是很有名头的北海公园仿膳的厨师。

姐姐将手扶在弟弟的肩头,声音不高,却极有分量地说道:“职业的选择很像婚姻,爱上了一行,也像爱上了一个人。你真想好了?”张伟利庄重地点点头。姐姐又追问道:“不变了?”他又点点头:“嗯,不变。”于是,姐姐就开始为他寻觅机会。

忽然有一天,正在筹备中的南华酒店派人来北海仿膳学习。姐姐惊喜异常,赶忙向负责人推荐了张伟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机会来了挡不住。张伟利就这样走上了厨师之路,走得心甘情愿,走得坚定不移,走得义无反顾。

淬火:被职场多次磨砺,他依然追求德技双馨

新人入店,苦活累活抢着干。

然而,本想着多干些活,能尽快学习烹饪真经,没想到师傅刘京奇却将一把菜刀递给张伟利:“先学学磨刀。”这算哪一壶?心里虽不满,嘴上却不敢说。他只得两手把着菜刀在磨刀石上卖力地磨着。磨了一会儿,他自认为行了。刘师傅走过来,把刀反过来用大拇指在刀刃上蹭蹭,说:“不行。还不如不磨呢。再磨。”他皱皱眉,抱着菜刀又磨开了。刘师傅在不远处看着。过了一会,刘师傅走过来,从他手中取过菜刀,边示范边说道:“你这架势就不对。磨刀先磨内刃面。菜刀和磨刀石成3到5度角。记住,不管刀是去是回,这个角度都不能变。磨外刃面角度就成5到8度了,角度也不能变。”

世上的事,都是看着容易却艰辛。学会了磨刀,师傅这才让张伟利开始真刀实料地开练脱骨。师傅一手整鸭脱骨让他看了个惊讶不已。在鸭脖子上拉开一小口,手从小口伸进去,品着、摸着,把鸭子浑身的骨头与身体分离,再将骨头从这小口中取出……中国餐饮文化中的独门绝技在这道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开眼界的张伟利,越发感到厨艺的神秘。平时,张伟利既阅读《中国烹饪》等书刊,也向姐姐请教实操技术。每逢休息日,伙伴们出去玩了,他依然在厨房和各种食材较劲。

手上起茧换来厨艺提升,师傅们对张伟利喜爱有加。师傅说切出二两肉片儿来,他下刀如神,嚓嚓嚓,一阵儿刀退肉落。停刀称肉,分毫不差。师傅再叫来三两肉丝。他从切好的肉丝堆儿上顺手一抓,上下不差两钱儿。刀功入了师傅法眼,开始让他上灶了。

严师出高徒。张伟利学到的是做人真诚、做菜精细。即使一道酸辣汤,也丁是丁,卯是卯,严格按照红白豆腐、白肉丝、笋丝、木耳搭配,绝不乱加多余的东西。

不久,张伟利担任了切配组组长,但同时也迎来了一位朱师傅。耳朵上夹着一支已经吸过的黑了头儿的半支烟,熏黄了的大板牙,是朱师傅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而且那脾气颇大,指东划西,把小哥儿几个指挥得满地乱窜。谁稍慢点儿,朱师傅的难听话就出来了。

一天,厨师长通知,酒店领导要来后厨检查。朱师傅正在一边儿晃荡着呢,一听领导要来,麻利地走到案板前,提起菜刀,又摁住一块儿冻肉,不管不顾就切起来。难得看见朱师傅干活儿,张伟利就想乘机领教一下刀功。走近一看,他一下怔住了。只见这老人家只管刀下出肉片,全不看肉的纹路。

张伟利憋不住了,就问:“朱师傅,您怎么不看纹路就切啊?”朱师傅一抬头,皱着眉头反问道:“你跟谁讲纹路呢?”他赶紧解释道:“您别急,我没别的意思。我是怕您不横着切,出来的肉不好嚼。”朱师傅把菜刀一撂,两只胳膊往胸前交叉一抱:“小子,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等你把奶毛蜕干净了再来跟我盘道吧。”

朱师傅的话把张伟利激怒了,索性也就不客气了。他挽起袖子,一指老朱说道:“咱们谁也别用大话吓唬人。来,比比刀工!”老朱这下软了,红了脸说道:“我不跟你个毛孩子一般见识。哼,没家教!”此刻,张伟利更火了。他一拍胸脯,高声背诵了四句打油诗:“切炒拼配刻,样样都通晓。南华酒店好,厨师技艺高!这叫一个字——傲!”

较劲归较劲,张伟利深知自己对厨艺刚刚入门,急需深入学习提升自己。听说中国食品烹饪函授大专班要招生,他犹如沙漠遇甘泉,立马报名,跟一位叫李刚的特级教师,开始了系统学习。

此时,20多岁的张伟利,已经是档案工资四级半的厨师了。逍遥酒家诚意聘请,并给了他头灶的交椅。身手一亮,果然不凡。日渐一日,他在业内名声远播。东风市场在昌平的大宾馆开业庆典,专门请他为宴会掌勺。

如鱼得水,却没迷醉在喝彩声中。张伟利在认真做菜同时,依旧坚持学习。

工作的进步,迎来爱情的鲜花。张伟利的真诚、正直、好学、上进,赢得了一位收银姑娘青睐。一来二往,俩人开始了谈婚论嫁。新婚一般标配——一张床、一个组合柜、一个写字台、一台电视机。单看,都不贵,合起来却是一笔挺大开支。他俩都不想向家里张嘴,就想自力更生。

大海航行靠舵手,小家日子靠老婆。女友着手帮张伟利,向某五星级酒店投简历。张伟利一到任,当即就担任了相当于厨师长的督导职务。无论刀功、火候、油温、调味,四样功夫样样让人点头称道。

随着张伟利在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久一位酒店老板给出比他高30倍的薪水“挖”他,并说一个人的报酬是他贡献价值的标志。大贡献,高回报,天经地义。眼看光谈钱,打动不了张伟利。这位老板又情深义重地说,士为知己者死,人一辈子最难得的,就是能遇到理解你、赏识你,再加上重用你的贵人……

张伟利明白,换单位是大事,和家人商议后,他对这位老板直言:“我要来了,后厨的事我说了算,行不行?”这位老板喜形于色,手一拍桌子:“绝对你说了算!我给你当好后勤。”

真诚求贤若渴,变化立竿见影。这家酒店原来经营惨淡,月入万元费死牛劲。现今月进4万轻松。酒楼上下喜气盈盈。从食材的真材实料,到烹制的精心讲究,引得食客纷至沓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因经济发展放缓,生意一落千丈。生意起伏,商家常事。面对局面生变,张伟利并没乱了方寸,而是耐住性子思考如何转变理念,应对新的形势。每当有些想法,他便和老板及时商讨。可老板却哼哼哈哈,话不投机。

生意场上无真情?张伟利多么不想人与人之间就只靠利益维系。世事翻云覆雨。正是由于互相懂得对方,方能比肩而立,共看沧海变桑田。然而,如此心胸,怎可共谋大业?

久留不是客。正在张伟利烦闷徘徊之时,忽就有人登门造访。朋友要在南京做一家潮州大酒楼,请他任总厨。招工、培训、布局厨房。一切停当,他又亲自掌勺。4个月下来,潮州大酒楼异军突起。行前,妻子再三叮嘱,此行只是帮忙,开业即归。其间德国、日本的酒店等都有对他邀请,妻子均不为所动。

根不动,枝枉摇。疼妻爱家的张伟利果断返京后,火线上任某单位餐饮部副经理兼总厨师长。日夜兼程,兵马招齐,随即拉至南口开训。培训结束,考试择优。队伍拉回,即接到急令。翌日单位要接待一个300多人的会议,会期3天。领导要求立即准备,不得有误。眼前的情况是,后厨的天然气还尚未接通!会议文件已发,参会人员即到。

迫在眉睫,急如星火。越急越添乱,就在这关头,张伟利竟发起烧来。这日子口,别说别人顾不上心疼你了,就连他自己也顾不上心疼自己了。稍稍输点液,拔下针头回现场。争分夺秒,手脚不停,终于在天亮时分让灶头冒出了蓝火苗。

试火?谁给你时间?试菜?谁容你功夫?领导也为如此仓促上阵忐忑不安。专门来到后厨亲口品尝了张伟利的厨艺,这才稍释重负。300多人的饭菜,突兀降临。从早餐开始,一天三顿,整整三天。在张伟利的安排、指挥、操持下,圆满漂亮地拿下了。饯行晚宴其乐融融。三天三夜,他们是昼夜不停地连轴转,打赢了这场硬仗。自此,餐饮部4年上了4个台阶。卫生、经营都成了海淀区样板,引得四路八方常来参观学习。

1998年,而立之年刚过,张伟利迎来了人生第一次真正大考。全国第四届烹饪大赛举办。众目睽睽下,他沉着出场,一手红烧大鲍翅、罗汉大虾烧出,顿时以色香味俱佳赢得满堂喝彩。实至名归,他以无可争议的技艺荣获金牌。

2004年,中烹协举办烹饪大师考评。张伟利理论、答辩均无可挑剔。实操中,他又以两个菜的不俗展示亮了评委的法眼。考评结束,他入列中国烹饪大师。

振兴:被岁月遗忘多年,他依然倾力助其重现

纵观我国烹饪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菜肴的烹饪和风味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许多流派,其中鲁菜以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技法最丰富、绝活最多而名冠之首。

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指出:“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

据了解,民国前北京素有“八大楼”“八大居”“十大堂”之说,这些以经营鲁菜而驰名的饭庄,从掌柜到厨师、堂头,甚至伙计、学徒等,几乎全是山东人,其中以福山人居多(原烟台福山县)。久负盛名的丰泽园和栾学堂、吴行璋、牟长勋、王世针、王义均等名师,更加非同凡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丰泽园是国家领导人举行公务宴请外宾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毛主席喜爱喝丰泽园的乌鱼蛋汤,他说:“中国文化中,一个是烹饪,一个是中医,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法国客人对丰泽园的菜肴倍加欣赏,在该国出版的《北京导游》写道:“丰泽园是北京最好的饭馆,因此也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饭馆。”

1946年,在丰泽园饭庄二厨吴行官作保引荐下,王义均走进丰泽园。掌柜栾学堂非常喜欢他,嘱咐说:“好好跟着师傅学,万丈高楼平地起,名师来自小力巴。我就当过小力巴”。作为一代名师的徒弟,他择一事、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深钻细研中国菜肴,一步步成长为丰泽园的名厨,中国烹饪界德高望重的大师,是名副其实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厨”。

倡导工匠精神,离不开传承,传承是连接往昔和未来的一座桥梁。张伟利心里藏着一个秘密,一定要到王义均门下为徒。感谢中烹协崔老师介绍,他以自己的勤奋、刻苦、执着、敬业感动了王义均师傅,最终如愿以偿。

能力就是责任和担当。能力越强,担当的使命越重大。在不停歇地拓荒冲锋里,在起起伏伏、坎坎坷坷的磨砺中,张伟利练就了一个厨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品德。王义均师傅对他的期望,也让命运给了他让重新的定位——守正创新,做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厨刀须常磨,厨艺要常练。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用赤诚取得烹饪真经的张伟利终成正果。有了大师的光环,他深感重任在肩。

一天,朋友无意间说到了贵州山区有一种当地产的毛辣角,极像内地市场上的小西红柿,是用人工发酵后做酸汤极好的原料。那里比较落后,也没人帮他们开发,这件事成了张伟利的心结。

2013年,张伟利组织烹饪同仁出任评委,先到云南参加了全省食用菌菜品大赛。大赛一结束,他便急不可耐和朋友们一起,乘火车、换汽车、再坐小拖拉机,最后徒步来到贵州一个叫老水的山村。看到贫苦乡亲,大家不约而同为这里的小学捐了款。

张伟利从贵州山区购买了一批当地的酸汤运回北京,用它做成酸汤牛肉面。未曾想,市场并不接受,不死心的他继续成吨地购回毛辣角,万难不悔地试验着毛辣角熬制的酸汤鱼。整整3年多时间,从酸度、辣度到香度,直到让贵州特有的调味品木姜子的成分比例得到市场的认可。

2017年,酸汤鱼正式上市。张伟利为这道融了太多心血的汤,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八月半”酸汤。经常有人问到他这汤名寓意。他总是笑而不答。他是把用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试验成功的酸汤,当做自己的孩子疼爱的。八月十五日,那是自己和妻子登记结婚的日子,也是毛辣角成熟的季节。用这个日子命名自己的“作品”,是多么让人幸福和欣慰啊!

为了让孕育的菜品走出国门。张伟利在马来西亚参加烹饪大赛,制作的中国酸汤鱼,以毛辣角的酸味醇厚、色淡红清香、原生态的独创性赢得高分。

真心涌动真情。张伟利还牵线引荐中国大锅菜专委会与公安部边防局,组成名厨走边防小分队。烹饪大师们为边防官兵送烹饪技艺、送营养、送健康。

用恒心实现着初心,用真心锤炼着匠心。时针指向2020年,张伟利与王义均师傅聊起了北京“八大楼”。

回望历史,“八大楼”是北京餐饮的一个标志性名称,包括东兴楼、新丰楼、泰丰楼、正阳楼、春华楼、致美楼、鸿兴楼和庆云楼。其中的新丰楼,成立于清光绪年间,是清末明初有名的京菜馆,原址在虎坊桥向东的香厂路口,以经营白菜烧紫鲍、芝麻元宵和素面汤驰名。

“很多人都知道丰泽园是经营山东风味的馆子,却不知道丰泽园开业之初的人马,却是我当时的掌柜、原新丰楼的堂头栾学堂等,我师傅那辈人创办的,是当时的同德银号经理姚泽胜出的钱。因为这些师傅的离开,新丰楼受到很大影响,解放初期就停业了。”

“1984年,新丰楼恢复过一段时间。书画家芦光照还为新丰楼写过一幅对联‘新丰美酒传千载,稷下佳肴誉万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也歇业了。希望你们这代人啊,能把新丰楼再恢复起来,把咱们的名馆名菜再做起来,让子孙后代品尝到地道的中华美食,永远记得住、传下去、叫得响……”王义均师傅的一番话,谆谆教导、情真意切,说到了张伟利的心坎里。

财富自由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烹饪大师的担当、北京人的情怀、恩师的嘱托,呼唤着张伟利迎接新的挑战。

“经过慎重思考和广泛调研,下半辈子,我就做这件事了。新丰楼,是历史的,也是现在的;是先辈的,也是今人的。无论再苦再难,我不能只尽力而为,而是要全力以赴。”在王义均师傅的支持指导下,2022年9月1日,下定决心的张伟利带领团队,克服疫情影响,开始查询历史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搜寻各种史料,投入真金白银,着手选址、规划、装修、试营业……筹备工作紧张有序。

2023年3月29日,在西城区北礼士路车公庄南街,根据王义均师傅等人的回忆,一家古色古香的新丰楼餐饮店正式开张营业。

做菜如做人、菜品如人品。

在追逐中华优秀美食文化的征途上,张伟利牢记王义均等师傅的教诲,一如既往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本本分分,做好人、做好菜、做好事。

                                  (文中资料等由主人公提供)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