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组织发布报告,提出新茶饮的“无塑”模式

近年来,各大新茶饮品牌不断加快门店扩张步伐,行业规模增长迅速,与此同时,单杯奶茶的包装量是有增无减,衍生的塑料污染问题对环境构成了严峻挑战。

针对这一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南京绿石环境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绿石”)于9月4日发布了《无塑新茶饮:减塑先锋的绿色愿景》报告,探讨了新茶饮行业成为减塑先锋的可行性,并通过综合世界各地的前沿解决方案,创新性的提出了当前减塑环境下真实可行的“无塑奶茶店”新思路。

减塑先锋:新茶饮行业的大势所趋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8月底在营的新茶饮门店总数约51.5 万家,比 2020 年年底增长近40%。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塑料使用大户”。太平洋环境资源中心《解锁奶茶新“绿”意——中国新茶饮行业减塑路径研究》报告估计,2023年新茶饮行业塑料废弃物产生量约为43.04万吨,已相当于一个 900 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一年产生的塑料生活垃圾。

这些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在焚烧或填埋过程中会释放温室气体,加剧全球变暖,若流入海洋等自然环境还会对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而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0年,新茶饮行业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将达到124.1万吨,是2023年的2.8倍。

而对于新茶饮品牌发展而言,环保也逐渐成为一个必选项。在国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不少新茶饮品牌将角逐的战场转向国外。开展海外业务需要应对严峻的ESG监管形势。例如欧盟《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报告指令》(CSRD)对企业在环境治理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强制性要求。新茶饮企业想要出海,也必须开发低碳环保的新经营模式,并承担起其应负担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无塑奶茶店:和一次性塑料说不的新模式

报告中提出的“无塑奶茶店”模式从新茶饮消费端减塑切入,以自带杯、循环杯和可再生奶茶杯为主要亮点,顾客从进店到离店的全过程都将经历一系列环保举措的革新,尽可能地规避一次性塑料的使用。

自2022年开始,绿石已连续3年开展自带杯行动月活动,引导近千人在线下新茶饮门店消费时使用自带杯。参与者中,不少人中从觉得自带杯麻烦到成为生活惯。还有人反馈自带杯打奶茶会让购买过程更有参与感,“用自己的杯子感觉更自在”……这些真实的感受也反映出消费者接受自带杯的积极信号。

而“无塑奶茶店”同样欢迎顾客自带杯购买奶茶,并享受一些购买优惠或线上积分。并且针对一些成熟饮品,顾客可以在自助奶茶机上选择口味偏好后自行购买。这些方案在现实中也有迹可循,早在2020年,奈雪的茶就率先推出自带杯优惠活动并延续至今。喜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益禾堂等多家新茶饮品牌也都已经自研或者引入第三方研发的智能设备,方便顾客自助购买饮品。

若消费者忘记带杯出门,也可以选择借一个可循环使用的杯子,即使用门店提供的循环杯。这一举措既可以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通过便捷的归还系统还能提升用户体验。顾客在奶茶饮用完毕后,即可将循环杯归还至指定的回收点,由专业企业负责深度清洁消毒,实现循环利用。早在2021年,台湾全家便利店便开始提供了“循环杯”智慧租借服务,顾客通过手机应用即可轻松完成借还流程。这样的循环杯可重用大约1000次,到达使用寿命后亦可以回收再造。对于全家品牌而言,“循环杯”模式也降低了门店的运营成本。

此外,“无塑奶茶店”还为消费者提供了可再生奶茶杯的选项,这些奶茶杯符合易回收易再生(双易)塑料制品的生产设计要求,顾客在支付一定押金后即可使用。饮用完毕后,顾客可将奶茶杯投入依托于既有垃圾分类设施升级而成的回收点,押金随即返还。回收后的奶茶杯将进入专业的再生流程,制作成新的可再生奶茶杯或其他环保产品,实现资源的闭环利用。类似的包装回收再生行动已有企业进行了尝试,例如雀巢的“咖啡胶囊回收计划”即面向消费侧开放了废弃胶囊回收的渠道,但可再生奶茶杯的推广在目前仍面临技术、成本和消费者接受度等方面的挑战,实践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无塑奶茶店”不止于能应用在线下门店消费场景,顾客线上外卖点单时,也可选择使用循环杯或是可再生奶茶杯购买奶茶。对于无塑新茶饮如何融入公众生活,营造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该报告也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诸如循环杯使用记录可计入蚂蚁森林绿色能量、公众可参与一众新茶饮品牌联动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等。

“成为减塑先锋,于新茶饮行业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绿石减塑项目经理魏璐芸表示,“打造减塑乃至无塑的新茶饮品牌,践行环境责任的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报告全文下载????

关于绿石环境保护中心

绿石环境保护中心(注册名:南京市建邺区绿石环境教育服务中心,简称“绿石”)成立于2000年,2010年开始转型成为专注工业领域污染防治的民间环保组织。绿石成立至今,始终致力于推动多方协作,助力环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目前绿石的工作主要围绕三个重点方向,即化工园区环境治理研究、推动塑料污染防治和公众环境教育。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