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示范引领 精心打造城市更新“烟台样板”

image.png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一种全新城市建设发展理念,是推动城市形象蝶变升级、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的有力抓手,也是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烟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抢抓全国城市更新试点机遇,立足自身实际,坚持系统谋划,发挥“新城建”、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等国家级试点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创新建立精准化评估、一体化规划、完备化政策、智慧化推进“四个体系”,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统筹实施民生福祉改善、产业优化升级、文化保护利用、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绿色发展、低碳智慧赋能“六项行动”,着力破解难点堵点,传承保护历史文脉,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生态空间,探索出一条具有烟台地域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四个体系”

建立健全从前期评估到推进实施全链条工作体系,保障城市更新有力有序开展。

一是构建精准化评估体系。坚持“先体检后更新”,全面摸清城区建设及设施布局现状,完成覆盖8个维度、80项市级指标、96项区级指标的系统评估,有针对性制定老旧居住小区、老旧散乱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低效商贸区四项更新策略,科学确定首批98个城市更新项目库,为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奠定扎实基础。

二是构建一体化规划体系。组建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大学牵头,美国AECOM公司、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等知名机构和权威专家参与的专业技术团队,起草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城市更新规划,确保城市更新与全市规划建设大局有机衔接、一以贯之。

三是构建完备化政策体系。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框架,制定《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工作推进方案》,出台区域统筹与资金平衡、用地性质和功能调整、带方案公开出让等24项配套措施,实现城市更新重点领域全覆盖,为开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四是构建智慧化推进体系。组建实体化工作专班,建设1个城市更新数据平台,实行前期评估、单元规划、项目实施、绩效监管4个全链条闭合管理,构建起“1+4”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将城市更新重点任务纳入全市挂图作战指挥平台,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定期调度研判、对账盘点、督促落实,形成“市级出台政策、区级组织实施、专班督导调度”工作格局。

二、聚焦难点堵点,满足“民之所需”

坚持以人为本、传承发展、绿色低碳原则,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一是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以“铁脚板+网格化”方式,开展马路市场整治、公厕建设管理、围挡和户外广告整治、市区环境卫生整治、违法建设治理、城区道路改造、物业管理提升“七个攻坚行动”,推动城区环境焕然一新。目前,完成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27处,新建现代化公厕150座,新建改扩建市政道路91条,333个无物业小区实现规范化管理、业委会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创新老旧小区改造模式,把成立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服务企业、完成拆违拆临、编制规划设计方案作为前置条件,户均改造标准从1.5万元提升至2万元,社区居民、相关部门全程监督施工质量和进程。目前,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93个、惠及居民7.8万户。

二是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加快推进登州古城更新、牟氏庄园改造等12个重点项目,完成朝阳所城历史文化中轴复兴一期建设,修缮历史建筑200余栋,开放运营区域6.6万平方米,建成“非遗展览”“体验工坊”“传承课堂”三个胶东非遗体验中心。积极盘活烟台啤酒厂、北极星钟表厂等老旧厂区和闲置厂房,建设长荣水泥厂工业遗存创意园区,导入文创文旅、餐饮娱乐等业态,打造展示烟台百年工业画卷的风貌综合体,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触摸历史、感知变迁。

三是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改造提升烟台山—东炮台—崆峒岛—马山寨—养马岛滨海黄金旅游带,培育一批海上城市会客厅、观海平台、网红打卡地。实施50公里夹河生态景观带提升,引水入河、碧水绕城,拓展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新空间。高标准建设35公里山海步道示范段,打造市民休闲的“幸福通道”和城市靓丽名片。

三、放大叠加效应,实施“三城联创”

联动实施“新城建”、海绵城市、低碳城市3个国家级试点,探索城市更新路径方法,焕发城区发展活力。

一是以“新城建”引领开发建设。开展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上线运行智慧工地、城市生命线监测、智慧社区等系统,建设智慧排水、违建治理等平台,加快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积极推进“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建设5G基站1.3万个,统筹推进停车场和充电桩建设管理,力争三年内新增停车泊位24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2万个。

二是以“海绵城市”提升城市韧性。出台《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文件,统筹实施6大类、94个市级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大力建设排水防涝综合防控、多层级水资源涵养利用、雨天径流污染控制、水文化保护与提升4个示范片区,力争2024年末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达到55%以上,打造北方低山丘陵、滨海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样板。

三是以“低碳城市”推动绿色发展。开展智能低碳示范行动,加快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校区建设。海阳实现核能供暖450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产业,引进绿色施工、绿色建材等产业链企业10家,新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3处。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入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年度投资额均居全省第1位。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